发布时间:2021-10-21
作者:杨海亮律师
一直很想写一篇年轻律师成长的文章,但总觉自身资历尚浅,不能胡乱发表意见,以免误导他人。又是一个青年节,想起2005年3月份大学尚未毕业即来东莞打拼,十五年过去,弹指一挥间。快奔四的我,青春已逝,五一休假之余,总结一下十余年的律师从业经历,与年轻律师共同探讨业务方面的话题,以抛砖引玉。
早段时间一位很多年没见的朋友,找我拟定股权转让合同,我侃道:“十多年好快,你都混成老板了”。是的,身边其他行业的80后们,经过十多年打拼、磨练,做老板、高管的也不少了。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:与我们的年轻客户一起成长!
每一个行业,都没有现成的老板,即使“拼爹”,若自身素质不过硬,也是很难成功的,自身的能力属于内因,其他都为外因,内因往往决定了事物的发展。具体到我们律师行业,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性质不是公司,大多为合伙制,“个体工商户集合式经营”为大多数律师事务所的主要特征。因行业的高准入性,致使封闭性特点尤为明显,同行之间交流的多半是专业,很少涉及业务,每谈及业务,似乎都属“独门秘籍”闭而不宣,大声宣扬的往往是培训机构在“销售恐慌”。
因此,年轻律师要想日后在法律服务市场占领一席之地,注定要经历专业、业务双重高压磨练。但我们要看到,我们成长的同时,我们的客户亦在成长。
一 专业能力与业务能力的辩证关系
专业能力与业务能力可谓律师的左臂右膀,缺一不可。
从事律师行业第一道坎为司法考试(现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),身边太多关于司法考试的励志故事,总结如下:每个过司法考试的,都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史诗。能过司法考试的,相信学习能力极强,如执业后保持对专业的持续深入钻研,势必成为某法律领域的专家。而业务能力,则是个十分宽泛的话题,招无定式,八仙过海各显神通。
早几天某律师事务所发布吊唁,某律师25岁英年早逝,吊唁中的内容“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成为**分所的合伙人律师”,本人内心怀勉的同时,惊叹其高超的业务能力,但其仅为特例,我们大都是芸芸众生,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,通过奋斗能立足于社会,下至衣食无忧、家庭美满,上至能为社会、为人民做出应有贡献,足矣。
十余年前刚执业时,我亦彷徨,客户在哪?现在回想过来,同一批出来奋斗的其他行业的“老板”们,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困惑----生意在哪?每人对自己的第一单业务可能会记忆尤深,然后不断总结经验,越来越会“做事”,越来越懂“做人”,不经意间,客户群体慢慢积累起来了,信任的朋友越交越多,你会怀着感恩的心态对每个支持你的客户说声“谢谢!”。
我跟同事之间交流经验时,经常谈到:做活一个客户,做活一群人,做坏一个客户,丧失一个群体!人与人之间的交际,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往来,而是一个群体与一个群体的交流。因此,做好手中的事,无比重要!很多案件的胜败,往往在于一个很小的细节,比如合同中一条不起眼的条款,比如一个很小的证据收集,比如庭审中陈述的一句话。法律服务产品与制造业产品不同,制造业产品质量不合格可以返工,但法律服务产品不能,必须一次成型,没有修复的机会,我们行业的特殊要求,我们做事必须谨慎、细微!
因此,作为自身资源尚浅的年轻律师,无需仰望别人的成功。大部分律师都是靠专业吃饭,入行后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,沉的住气,多向前辈取经,自我“悟道”,只有你的法律服务产品质量能过关时,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,业务能力会随着专业能力而相辅相成、相宜得章。
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窗外看你。”我们与客户之间,我在看你,你也在看我。作为一名普通律师,成功离我尚远,每人人生观、价值观不同,“财务自由”不是我奋斗的目标,但“客户自由”一定会是我追求的目标。与我们的年轻同行们、与我们的年轻客户们共勉!